口号
开启辅助访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精神文明网 看首页 中国梦 文明梦 查看内容

让传统文化绽放出璀璨的时代光芒

2023-3-9 17:31| 查看: 339422| 评论: 0|来自: 精神文明报

在弘扬传统中筑牢文化自信——

让传统文化绽放出璀璨的时代光芒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近日,记者就传统文化传承弘扬情况,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以及新时代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走访调查。

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去年国庆期间,音乐剧《苏东坡》在吴江东太湖畔的苏州湾大剧院成功完成首轮7场演出。5个月过去了,至今依然有观众询问,何时能再见“苏东坡”。可喜的是,4月下旬,音乐剧《苏东坡》将再次来到苏州湾大剧院,届时观众可用一个夜晚看尽苏东坡的一生,听当代音乐演绎北宋“苏词流行”。

音乐剧《苏东坡》是四川省眉山市不断挖掘东坡文化内涵,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不断赋予东坡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的生动实践。

游客参观三苏祠。邱江涛摄

眉山市是“东坡故里”。在中心城区纱縠行南段,有一处红墙环绕的庭院,这里是苏洵、苏轼、苏辙“三苏”父子故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苏祠。2022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三苏祠考察时指出:“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说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有‘三苏’,这就是一个重要例证。”

习近平总书记到三苏祠考察以来,眉山市始终牢记嘱托,在推动三苏祠提档升级、挖掘东坡文化内涵价值、深入开展苏学研究的同时,联合网络文化博主推出“人生得遇苏东坡”系列短视频;引进虚拟人物“苏小妹”担任眉山市“城市数字代言人”和“宋文化推荐官”;携手东方演艺集团打造舞蹈诗剧《东坡》……东坡文化“活”起来了,在春风化雨中传播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着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浑厚的历史温度,镌刻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近年来,依托数字技术、文创产品、文艺创作等,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不再是尘封的历史,它们变幻出各种鲜活的姿态,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从“云游故宫”小程序让游客在线上遍览太和殿、寿康宫到甘肃省博物馆文创产品“马踏飞燕”毛绒玩具卖断货,从《唐宫夜宴》《只此青绿》等取材于传统文化的文艺作品备受追捧到《新神榜:杨戬》《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动画爆款频出……在不断探索、不断尝试不断挖掘的过程中,传统文化得以创新表达、创新传播。

仫佬族剪纸文创-服饰

令人欣喜的是,许多几乎要淡出大众记忆的传统手艺,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以仫佬族剪纸技艺为例,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项技艺在传承人罗华清的手中,有了新的呈现形式。她带领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四把镇思平村的村民把剪纸作品做成文创产品。那些融入了剪纸艺术的香囊、灯具、服饰等获得消费者青睐。

另外,各地乡村也在积极拓展弘扬传统文化的载体,在村史馆里记录村庄悠久的历史,在农耕博物馆里陈列充满乡愁记忆的农耕农具,在乡村闲置墙上绘制传统文化经典故事……让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延伸,融入乡风文明,赋能乡村振兴。

传统文化走进百姓生活

早春三月,微风吹拂着隆务河畔的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热贡龙树画苑。画苑里,热贡唐卡艺人斗拉官却正屏息运笔。在他的笔尖下,颜色分明、错落有致,画像呈现出极强的凹凸立体感。

青海热贡唐卡艺人斗拉官却正在绘制唐卡

斗拉官却是同仁市隆务镇吾屯村一名脱贫户,家中4口人,只有他和姐姐两个劳动力,在学习唐卡绘画技艺以前,他们家仅靠低保维持全家人的生活。8年前,依托龙树画苑“画苑+农户+基地”的经营模式,斗拉官却跟随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青海省一级民间工艺师完德尖措学习唐卡绘画技艺,如今已基本掌握唐卡绘画技能,并能制作简单的全家福、结婚照、唐卡摆件等唐卡纪念品。“现在我和姐姐都在画苑绘制唐卡,两人一年能收入7万余元,家里的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好的改善。”斗拉官却说道。

和斗拉官却一样,越来越多“手艺人”依托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吃上“手艺饭”,走稳“致富路”。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赤水竹编”第六代传承人杨昌芹将传统竹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将“手上技艺”变成了“指尖经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都漆艺传承人郑小梅通过漆器创新探索发展起了乡村民宿……对他们而言,非遗传承既是手艺,也是生计。

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不仅改变了“手艺人”的生活,也在广泛的传播中不断走进更多老百姓的现实生活。

家住眉山市的王静是一名敦煌艺术爱好者。近两年,她常通过“云游敦煌”小程序,从精美的壁画中体会传统文化的智慧与力量。“不管身处哪里,在指尖就可以‘云游’敦煌,这种感觉太奇妙了,好像一下子和敦煌艺术有了交集。”王静说道。

时下,人们对国风文创产品的兴趣也空前强烈,越来越多消费者愿意为优质文化产品买单。最近,西安市民彭丽网购了故宫博物院的蝶梦繁花口红、岁寒三友系列口罩、玉兔花神手腕包等好几件文创产品。收到包裹那一刻,她直呼:“太精美了,而且性价比很高,喜欢这样的文创产品!”

村民成为“手艺人”、“云游”博物馆、国风文创热都是传统文化融入老百姓现实生活的剪影。随着文化自信越来越深入人心,人民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向往也日益迫切。

为了持续回应人民群众的文化新期待,近年来,各地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让醒狮表演、舞金龙、猜灯谜等传统民俗走近百姓生活;以“传统文化进校园”为契机,让学生们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励学生成长;用“传统文化进社区”的形式,丰富居民精神生活,倡导文明风尚;通过文化下乡惠民生,在弘扬传统中提振村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热情……随着一项项文化活动的落细、落小、落实,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走进老百姓的日常。

“推陈出新”之路越走越宽

文化似水,流动则有生命力,不断奔涌才能形成江河之势。如何让优秀传统文化老树发新枝,让“推陈出新”之路越走越宽,在时代洪流中激荡起朵朵浪花,绽放出璀璨光芒?

3月7日,住川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政协主席田向利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作大会发言时提到,为新征程开新局,应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表达形式。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结合新的时代和实践要求,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当下、服务今人、传承后人。她建议,着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城乡发展保护传承、融入道德建设一体传承、融入生产生活活态传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正确的价值引领和不竭的精神动力。

游客参观三苏祠。侯建明摄

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精神支撑,三苏祠“守门人”也在积极行动。三苏祠博物馆馆长陈仲文表示,三苏祠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以更宽的视野确立三苏祠的“位”,以更大的投入保护三苏祠的“形”,以更深的研究丰富三苏祠的“神”,以更广的渠道传播三苏祠的“名”,做好三苏文化的时代表达,向世界讲好三苏故事,从三苏祠打开一扇通往中华文化的大门,从“三苏”找到作为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应有的志气、骨气、底气。

“传统文化的传承,最优的路径就是融入生活,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联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教授、巴蜀家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苏东来指出,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契合点,努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百姓生活相结合,不断促进文化创新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结合,让传统文化变成人们能用、能听、能看的生活产品。“当越来越多的文化产品进入千家万户,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吸引大众广泛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也会慢慢由一群人变成每个人。”苏东来如是说。

“弘扬传统文化要不断创新表达形式。”完德尖措认为,将传统文化以更丰富的形式呈现出来,才能产生最广泛的传播。他以热贡唐卡艺术举例,唐卡原本是一种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题材以绘画佛像为主。在传承创新中,可以将青海山川风物、中华文化、时代精神等融入其中,让人们在了解中更热爱这片土地,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创新,拥有无比广阔的创作和市场空间。”完德尖措特别提到,通过创新不仅能让传统文化“活”起来,还能进一步助推世界范围的中国文化热。

广西仫佬族剪纸技艺传承人罗华清进校园教授孩子们剪纸技艺

长期致力于“民族文化进校园”等民族文化推广活动的罗华清则表示,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要把传统文化传承与学校教育相结合,让孩子们在校园里体验、感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孩子们对中华文明核心价值理念的认识和认同,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文化自信。记者 漆世平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