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号
开启辅助访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精神文明网 看首页 文艺百花 百花园 查看内容

品读龙门

2022-6-8 11:27| 查看: 4046| 评论: 0|来自: 精神文明报

夏日时节,迈入洛阳龙门西山,只见岸边垂柳轻摇,山顶翠柏蓊郁的龙门山和苍翠的香山隔河而立。碧波荡漾的伊河从中穿过,两边张开的山壁似卢舍那大佛的双臂,将尘世间万物拥揽入怀。漫步在杨柳拂面的伊河边,只见青山绿水的自然美景与巧夺天工的精美雕刻交相辉映。

每次到龙门都会有新感觉、新感悟。行走在岸边的石道上,抬头仰望这座凝聚着厚重尘烟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山峦,只见石窟依山势而凿,有大有小,向山顶递进延伸。龙门石窟始创于北魏,兴盛于大唐,终结于清末,这一座座密布在伊水两岸峭壁上的石窟,见证着历史的变迁,承载着朝代的更迭,记述着文化的延绵。

拾级而上,漫步在一座座石窟前,细细品味,慢慢琢磨,用心灵去感受。这大窟小龛,刻凿着或大或小、或站或坐、或歌或舞形态各异的佛像。无论是北魏古阳洞、宾阳洞中佛像的秀骨清姿、潇洒飘逸,还是隋唐的潜溪寺、敬善寺、万佛洞中佛像的饱满丰盈、典雅大方,它们既有个性的张扬,又有和谐的统一。

站在奉先寺与开凿于唐高宗咸亨三年的卢舍那大佛“对视”,当年盛极一时的奉先寺已化作千年风雨,卢舍那大佛慈善的目光一如既往地注视着华夏儿女,嘴角依旧微微露出神秘的笑意。这些精美绝伦的佛像把对比、夸张、烘托、渲染、点睛运用得恰到好处,彰显了无数能工巧匠的奇思妙想。

虽然历经千年的风雨和无数次劫难,众多的佛像也已残缺不全,但它们留下的,仍能再现那个朝代的文化、艺术、宗教、服饰等的精髓。

走过通往香山的那座石桥,此刻,一只只白鹭在河面翱翔,鱼鹰和鱼在伊河中追逐。置身于香山的青松翠绿中,倾听着香山寺悠扬的钟声和诵经的梵音,欣赏着雕刻艺术中的一件件精品之作。

追思这座雕刻艺术宝库,这2300多座洞窟,11万多尊的佛像,2800多品碑刻题记,50多座洞窟,若是没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和开拓创新精神,如果后续没有大唐雄厚的人力物力的支撑,没有另外几个朝代的开凿延续,怎会在这龙门山的东山和西山上留下这美轮美奂的千古石窟精品。

历朝历代有多少能工巧匠、文人墨客,离家游子在归家无期的日日夜夜里,露宿餐风,用生命之念、智慧之灵、艺术之手,一锤一钻、一刀一钎诠释着心中的佛,把碳酸盐岩化作经典和永恒。

“香山石楼倚天开,翠屏壁立波环回。”低吟着白居易在香山寺留下的诗句,进入与卢舍那大佛一衣带水的香山白园。白园格外幽静,有文人墨客的雅致。穿过青竹环绕的小径,跨过盈盈一碧的白池,沿着青谷旁崎岖的山道,走到琵琶峰白居易的墓前。郁郁葱葱的松柏环墓挺立,花草有情,四季轮回为诗人遮挡着风霜雨雪,讲述诗人当年“纱巾草履竹疏衣,晚下香山蹋翠微”的洒脱。

松柏有灵,涛涛松声颂唱着诗人的高风亮节,“七十三翁旦暮身,誓开险路作通津”,为民请命、为民造福的壮举令人赞叹。

时光如梭,千年帝都牡丹花城的妖娆多彩依然炫美。今天的龙门,白天以澄碧为底色、夜晚以灯光为画笔,这幅绚丽的诗和远方艺术画卷不正是令人向往的吗?陈鹏飞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