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号
开启辅助访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精神文明网 看首页 文艺百花 艺术人生 查看内容

热火朝天蒸年糕

2022-1-28 11:17| 查看: 86733| 评论: 0|原作者: 朱幸福(安徽)|来自: 精神文明报

年糕是很受欢迎的传统美食之一,在许多地方,农历春节的餐桌上总少不了它,除了有“年年高”的吉祥寓意外,味道好才是最重要的。年糕食法多样,可以油炸、火烤、炒制、汤煮等,作早餐、菜肴、点心、零食皆宜。

在家乡,年糕又称“蒸团子”。用黏性大的糯米和粳米按一定比例混合,将混合后的米用水浸泡一天,再上磨碾成米浆,我们老家人称之为“芡”。磨制米浆是个缓慢而辛苦的过程,沉重的石磨由上下两片组成,接触面上凿有上下合辙的磨齿,下片固定在木架上,中心有转轴与上片相连。石磨上片有孔,称为磨眼,要磨的水米等由此灌入,石磨一侧也有个眼儿,装有拉磨用的丁字架。磨制米浆至少要两个人,一般男人力气大,就站在丁字架的横头前后拉动,丁字架带动上片石磨转动,女的则用大勺舀起水米不停地往磨眼里添加。随着两人的协调配合,水米变成米浆,顺着磨槽不断地淌入铺有纱布的竹匾之中,多余的水分慢慢滴入竹匾下的木盆里……磨米浆是枯燥又繁重的劳动,一般从午后开始,到傍晚才能结束。由于家乡人也把蒸团子叫作“小粑粑”(与中秋节的粑粑区别在于没有夹馅),所以民间流传着“粑粑好吃磨难挨”的说法。

“芡”在竹匾里晾着,等到后半夜水沥干了,就可以上锅蒸了。记得小时候,家里蒸年糕时,父亲负责烧火、上下搬蒸笼屉,母亲和奶奶先把芡掰开,揉按成一个个圆形的薄饼,放在铺着纱布的蒸笼屉上,放满一屉就上锅蒸。三四个笼屉轮流作业,丝毫不耽误工夫。出锅的一刻,年糕热气腾腾,散发着浓郁的米香,大人都忍不住要先吃几个。刚蒸好的年糕又黏又软,不能堆在一起,只能摊开晾凉,此时家里的大小竹匾、竹凉床、大方桌都派上了用场。到天亮时,年糕差不多蒸完了,先前蒸好的也已冷却变硬,堆在一起再晾几天,就可以下水“养”在缸里。待要吃时,捞起几个,用水洗净,放进锅里煮开,又软又糯,很是可口。可以淋上麻油、酱醋,也可以加入青菜和盐,再佐以香菜、萝卜干等小菜,确实是爽口开胃的家常美食。

因为年糕的制作太繁琐累人,所以平时很少有人家做,只有临近过年,家家才会蒸年糕。随着社会发展,市场上出现了制作年糕的机器,年糕作坊更是遍布村头巷尾。人们将米泡好了送到年糕作坊去,将米碾碎、蒸熟,在专门制作年糕的机器里过一遍,年糕就像玉带一样源源不断地流出来,作坊主用刀将年糕切成小段,放在外面的竹垫上稍微晾干,就可以运回家了。每到腊月,家乡的年糕作坊都开工了,做年糕的人将一担担浸透的大米车载船运地送来,加工好的年糕又被车船运回家家户户。年糕作坊日夜机声隆隆、蒸汽弥漫,加工年糕的队伍排得很长很长,这样的场景要持续到临近除夕。

如今,很多人想方设法地创新传统美食,有的加入高粱、玉米、荞麦,做出颜色不同的年糕;有的加入红糖、玫瑰糖或者火腿、芝麻、花生等,做成口味丰富的年糕;还有锦鲤、生肖等形状各异的年糕。但无论年糕如何花样翻新,过年吃年糕,图的就是一个“年年高”的好彩头,而我们的日子也在这样的期盼中一年更比一年好了。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