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号
开启辅助访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精神文明网 看首页 思享库 学问人生 查看内容

中国电影新质生产力与文化创新探析

2024-10-10 10:06| 查看: 16212| 评论: 0|来自: 精神文明报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24年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全会指出要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中国电影市场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应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创作贴近人民生活实际、反映人民心声与精神面貌的优秀文化作品,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积蓄力量。

一、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

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综合分析生产力发展阶段与速度的新变化,结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围绕新发展格局与高质量发展宏观战略要求,旨在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契机、切实推动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生产力质的跃迁而提出的新概念,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社会经济宏观发展格局的准确研判与科学定位,为新时期电影产业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其中,“新”主要体现在高新技术的不断更迭与创新发展、新业态、新行业的衍生孵化、新生产方式的颠覆性变革等;“质”是指充分利用科技创新的巨大驱动力,不断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产品品质、生产环节、经营理念等的全方面变革,在点滴积累中逐步推动整个行业或产业的升级蜕变,为中国经济现代化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实现量的积累到质的跃升;“生产力”则是新的产业环境与技术支持下,新型劳动者运用现代科技改造生产资料的具体能力,有助于培育新兴产业,促进支柱产业的迭代升级,促进全球经济结构与产业模式的全面优化。

对电影行业而言,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破解电影产业存在的诸多结构性问题提供了方向指南,有助于改变其长期存在的文创产业链散乱、文化创新氛围不足、电影文化产品内容参差不齐等问题,通过技术创新引领制度、文化等各领域的深度变革,孕育出新的生产动能,进而对影视行业生态进行全新构造。

二、中国电影新质生产力要素分析

(一)劳动者要素:高素质电影人才

在新质生产力中,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是第一要素。新时期,随着新技术迭出,电影行业传统的生产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快节奏、高效化的要素流动机制,要引入新技术引领下的电影拍摄、制作方式,实现电影行业劳动力、生产资本的高效转化,除了要投入大量资金、变革生产劳动制度之外,还应注重人才资源的培育与引进。也就是说,电影创作者(即劳动者)是中国电影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不仅要具备专门的电影理论知识与拍摄制作能力,还应当具备创新性思维、数字化技能,以及良好的学习能力、持续的文化输出能力。这就要求电影工作者或者创作者充分了解数字化、智能化时代下信息的生产制作和消费产出模式,熟练运用新技术打造高质量的电影作品,实现技术创新与文化内涵的有机融合。当前电影行业的从业人员在数字化技能、智能技术等方面的掌握仍然欠缺,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其信息素养、新技术应用能力等,以新的方式与手段来讲述更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故事、传播中华民族精神品格。

(二)劳动对象:电影创作内容与形式

劳动对象是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加工、改造的对象。人工智能时代,劳动对象的范围得到拓展,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在新的劳动对象生成推动下,中国电影行业实现了创作边界的大幅拓展,跨界融合成为电影行业的新风尚。许多新上映的优质影片和一些经典影片在收获可观的票房收入的同时,还被文化行业工作者们改编为同名游戏、剧本杀以及话剧等,使得文化业态的融合范围日益拓宽;同时,电影创作也不仅局限于电影行业本身,还会从游戏、动漫、小说等文化相关领域中汲取灵感创意,再借助全新的科技元素,具象地还原出生动的画面场景,生成具有良好创意元素的电影类型,例如,炙手可热的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中国经典神话故事《封神演义》为创作原型,在保留原有人物故事框架的基础上,进行大胆改编,将哪吒塑造为一个勇于与命运抗争、实现自我救赎的少年英雄,并借助CGI、LED虚拟拍摄等先进的动画拍摄技术,将山水画、传统服饰等中国传统美学元素生动呈现出来,从而获得良好的市场反响。

(三)劳动手段:人工智能引领电影技术创新

劳动手段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用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科学技术作为重要的劳动手段,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演变而不断升级换代,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延续到第四次工业革命,实现了从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智能时代的变革性跃迁,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引领了人们思想观念、思维模式的变革。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处于蓬勃发展时期,电影行业应及时抓住技术变革的浪潮,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强化电影生产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实现特效资源、数字资源等的深度融合,切实提升观众的观影体验,实现影视生产制作模式的全方位革新。《流浪地球》作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中国电影制作的典型例子,采用先进的特效技术与虚拟拍摄技术,将逼真的太空电梯、行星发动机搬上荧幕,生动展现了中国科幻电影的新发展。

三、中国电影形成文化新质生产力、实现创新发展的有效策略

(一)整合文化生产要素,加速推进技术创新

面对日益加快的产业革命变革浪潮,中国电影行业应当奋起直追,在电影技术创新领域持续发力,切实加大AI电影制作技术的创新研发力度,结合中国电影题材特点、风格类型,形成具有可控性强、应用范围广的视频模型,切实提升电影制作生产效率,同时利用AI技术辅助剧本创作、角色生成等文化生产要素环节,借用机器替代重复性、繁琐性的知识劳动,减轻创作者负担,实现电影制作的人机协同。同时,电影行业新质生产力的持续发展离不开人才资源的根本支撑。在开展电影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应对影视科技人才、创作人才等多元人才加以全面挖掘,并为人才成长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使其深度参与电影项目制作,不断提升数字化、信息化思维素养,将电影专业能力与文化创意思维转化为直观、可视的视频作品。

(二)聚焦文化精品内容,联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全会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中国电影行业的改革创新,应始终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统一的原则,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资源、挖掘素材,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优质电影作品,使得新技术真正赋能文化产业内容,为人民群众创造出更具时代特色与文化底蕴的精品电影。与此同时,全会讨论议题始终围绕着人民主体展开,中国电影行业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及依托技术创新打造更具体验感与真实感的电影作品的过程中,应始终牢记人民中心宗旨,积极回应大众对于新时代的新期待、新困惑,对传统故事、经典题材进行二次创新,不断提升电影制作水平。

(三)优化电影产业布局,培育良好的电影生态文化

中国电影行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发展应当积极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充分激活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发挥电影行业的多领域链接能力,协同推进电影行业与游戏、动漫甚至衣食住行各个领域的联动发展,逐步构建起以电影产业为核心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实现电影产业的优化布局。一方面,针对传统的线下影院行业生态进行创新改造,盘活影院基地资源,从而举办电影首映礼、电影节等活动,同时联动地方文旅制造新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话题热点,吸引影迷现场体验数字技术带来的全新观影过程。另一方面,联通上下游影视IP,复刻虚拟的电影场景,打造城市新地标,使得影视AI技术与现实生活场景的呼应,吸引影视观众或者粉丝前来打卡,实现影视与文旅产业的协同发展。【作者徐佳系青岛电影学院讲师,本文系青岛电影学院2024年度校级科研项目:中国电影新质生产力与文化创新(项目编号:QXM2427)】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