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号
开启辅助访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精神文明网 看首页 思享库 思想动态 查看内容

数字非遗赋能高职教育浅析

2024-2-22 09:58| 查看: 12654| 评论: 0|来自: 精神文明报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具有独特性和无形性。我国自2001年起加入保护非遗公约,并于2005年开始利用数字化手段保护和利用非遗。在“十四五”规划中,我国明确,要建设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实现线上线下的融合互动。

近年来,数字化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实践之中。高职教育需要融入数字非遗元素,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提升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提升他们的职业素养,推动他们对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创新。

非遗融入高职教育有何意义?

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引入高职教育,有助于让学生深入了解和体验非遗的价值和魅力,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进而形成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归属感,产生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生动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非遗是独特的文化形态,融合了丰富的历史、地域、民族等特色,将其融入高职教育,开展一系列的教学研究等活动,例如非遗技艺的传承和实践、非遗文化的研究和推广等,能拓宽学生的思维和视野,从而创造创新、推陈出新。

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非遗涵盖的传统技艺,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掌握。通过让他们学习和实践一些非遗技艺,可以培养一定的专业技能,提高他们在相关职业领域中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拓宽学生的视野和实践机会。非遗代表着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通过学习和实践非遗,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的文化形式和价值观念,拓宽自己的视野。同时,非遗传承也提升了学生的实践机会,因为非遗传承需要学生参与到实践中去,学生可以通过参加非遗传承项目、参观非遗展览等方式,亲身体验非遗的魅力和价值,提升自己的技术技能和综合素养。

非遗如何融入高职教育?

借助数字化技术,构建非遗课程体系。数字化技术可为非遗课程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高职院校可以对数字非遗资源进行全面深入的调研、收集和整理,尤其是要加强对本土数字非遗的收集和整理,并将数字非遗资源与相关专业的教学相结合,开发丰富的数字非遗课程。而且,要针对不同专业设置相应的数字非遗特色课程,如艺术设计类专业,可以通过开设数字非遗设计课程,引导学生将传统非遗元素融入现代设计创作中,培养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创新能力;文化产业管理类专业,可以设置数字非遗保护与传承课程,使学生了解数字非遗的历史价值和保护方法,培养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管理能力。

利用在线平台,传播非遗文化。在线平台可以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以提供更全面的非遗文化体验。通过在线平台的视频演示和解说,展示非遗作品的制作过程和相关技巧,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还可以利用在线平台实现非遗课程的远程教学,让更多学生和爱好者能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在线平台也可以成为非遗传承人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桥梁,通过线上交流和互动,让传统技艺得以分享和传承。利用在线平台,还可以建立非遗文化学习社群,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互助,形成非遗文化学习的良好氛围和合作机制。

利用非遗素材,营造校园环境。非物质文化遗产美育是一种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素材,以美学为指导,通过实践创新来推动文化传承的美学教育。为了深入挖掘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高职院校可以举办“非遗进校园”美育大讲堂系列活动,邀请众多非遗传承人来到校园,向学生做有关讲座。还可以在校内成立大师工作室和非遗工作坊,不仅可为非遗传承人提供传承环境,也可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展示才华的平台。

融合艺术专业,培育非遗传承技能人才。传统非遗项目主要是靠师徒和家族来传承,面临人才缺口的困难,为优化人才结构,高校可以与非遗企业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让企业深度参与学校党建、团建和学生活动,通过党建文化、校园文化建设,实施青年传统文化浸润工程,涵养青年学生的艺术品格,并通过订单培养、工学结合等方式,深度参与学校课程教学、课题研发和实习就业,从而为非遗传承发现和培育更多优秀的青年艺术人才。

基于数智非遗,打造“产学研”教学模式。首先,以学习为核心,以创新为特色,推动非遗实践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高职院校要积极与地方文化广播电视旅游体育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各区县旅游协会、文化产业协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大师工作室和文化传播公司等政府机构、行业协会和企业单位合作,开展“将传统文化带入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产品设计工坊”“文化创业大赛”“传统文化研学实践”等系列活动,搭建文化教育和创新创业的融合平台。

其次,以研究为基础,以产业为突破口,构建社区文化再造链条,覆盖从文化学习、文化设计到文化生产的各个环节。突显高职教育的“学以致用、工学结合”特色,展现职业院校学生在“通过技能改进工艺,通过实践探索创新”的过程中所具有的优势和特点。学生可以利用“艺术梦工场”“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心”等平台开发新型的文化创意产品,如文创旅游产品、地方IP文化产品和文化衍生品。他们还可以参加区域文化产品展览,并通过线上展览来培养创业思维、进行创业实践,并孵化出成果。(作者张乐春系南通科技职业学院讲师)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