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双轮驱动”,在改善城乡面貌、提升城市品质的同时,注重顺应群众期盼、丰富城市内涵,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让广大市民群众真正感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和成效。 文明创建换来城乡颜值蝶变 多年的接力奋斗、辛勤付出,巴州区的决心从未动摇、步伐从未间断,举全区之力、集全民之智,真正把“文明牌”打造成“民心牌”。 实施了期盼已久的城市大工程。启动“三路三广场多节点”系列城市功能提升工程,实施城市景观中轴线、巴城记忆文创综合体等城市更新项目,晏阳初大桥“堵点”顺利打通,莲花街、南池艺术广场蝶变新生,南坝滨河路全线贯通,市内路网实现“无缝衔接”。 解决了市民关心的身边小细节。从市民住得舒心、走得顺心、购得开心出发,改造老旧小区、背街小巷,修复污损外墙立面,“小巷”变“靓街”,实现华丽转身;整体搬迁整治临时市场8个,拆除违章搭建,完成5个农贸市场升级改造,曾经污水遍地、恶臭难闻的“脏乱市场”“马路市场”全面退出历史舞台,完成南池河、李家堰、檬子河等黑臭水体整治。 获得了社会认可的乡村“金字招牌”。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抓手,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新(改)建农村公厕116座,彻底解决困扰群众多年的清江场镇脏乱问题;成功创建省级旅游示范区,区内多地成功创建天府旅游名镇、省级旅游度假区、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实现文明创建成果城乡居民共享。 文明细胞推动市民素质提升 坚持以市民点滴“小文明”汇聚城市“大文明”,不断激活文明细胞,释放幸福因子,让文明新风吹进千家万户。 让典型标杆引路。注重从基层挖掘先进典型,先后创建市级以上文明单位72个、文明校园29所、文明村镇39个,文明单位、校园基本实现全覆盖;推选各类道德模范、身边好人200余名,举办“好人发布会”、先进典型事迹宣讲等活动700余场次,让典型引路、标兵发声,文明“磁场”正悄然改变群众精神面貌。 让基层治理走心。坚持“小约束”促进“大治理”,在全区296个行政村推行“一约四会”制度,深入推进移风易俗“清风”行动,劝阻大操大办50余起;优化打造市级道德银行示范点18个,开展积分兑换活动500余场次;表彰奖励“星级文明户”700余户,“好婆婆、好媳妇”200余人,有效打通文明创建“神经末梢”,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良好风尚悄然而成。 让公益宣传发声。大力实施市民素质培育工程,全覆盖打造农家书屋、晏阳初讲堂,新建文化院坝187个,打造龙台村“农耕文化”、宏福村“福文化”等特色村史馆26个;全方位融入红色基因、晏阳初文化等小品景观、文化墙等600处,公益广告3000余幅,一步一景、一处一画,让城市可观的“外在美”和可感的“内在美”相得益彰,使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在耳濡目染中提升素养。 志愿服务送到广大群众心坎 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多元化”的文明实践、“实打实”的志愿服务,换来群众“心贴心”的点赞支持。 把阵地建在群众“家门口”。聚焦“三色原动力·文明加油站”定位,整合多方资源,通过多轮升级,全覆盖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319个,延伸设立文明实践点(基地)58个、红色书橱2个,初步形成点多面广、功能完备、机制健全的“15分钟文明实践服务圈”。 把服务融入群众“日常里”。每月全覆盖开展志愿服务、文明实践活动,培育“理悦巴州”宣讲品牌,推行“一镇(街)一法官”法律服务,加大农业技术、预防AI诈骗等科普知识宣传力度,并通过深入挖掘保护本地优良民俗文化,编创快板、小品、舞蹈等文艺作品800余部,其中音乐剧《周永开》成功亮相第三届四川艺术节,角逐第五届四川文华奖。 把诉求办到群众“心坎上”。结合市民诉求“大起底”,全面打捞化解群众疑难问题;率先建成“巴州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云平台”,创新推出“四单”志愿服务,及时回应群众诉求,累计“接单”1325次,服务群众1782人,满意率达98.8%,“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文明实践蔚然成风。(罗福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