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号
开启辅助访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精神文明网 看首页 文明培育 道德大讲堂 查看内容

“我留下来,就是想让更多孩子走出去”——记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好人”杨红军

2024-1-29 10:23| 查看: 27377| 评论: 0|来自: 精神文明报

40年,他从青葱少年到两鬓斑白,一直在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40年,他坚守山村、甘为人梯,上千名学生在他的教导下走出大山。他就是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芒卡镇南腊完小教师杨红军。曾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的他,2023年11月荣登第三季度“中国好人榜”。

1月17日下午3点,当记者联系上杨红军时,他正坐在办公桌前,埋头批阅南腊完小四年级学生的数学试卷。工作间隙,杨红军告诉记者:“教了40年,我不记得自己教过多少名学生,只记得我留下来,就是想让更多孩子走出去。”

他坚守乡村教育40年

1984年,20岁的杨红军中专毕业,被分配到南腊乡(现芒卡镇)白岩村小付算小学任教。他至今仍记得第一天到小付算小学报到时看到的场景:“学校十分破旧,茅草房、篱笆墙,教室里很多地方都漏雨,桌子都是村民用自家木板拼出来的。”上一任教师在向杨红军介绍完学校的情况后说道:“从现在开始,学校就由你负责。”

就这样,杨红军开始了“一师一校”的教师生涯。也是从那时起,杨红军把教书育人当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先后在3所“一师一校”村小任教。当时的村小办学条件差,杨红军每到一所村小,都会积极争取村上和群众的支持,维修校舍设施,利用课余时间种花种草,绿化美化校园,改善办学条件,尽力给学生创造安全、舒适、稳定的学习生活环境。杨红军的付出,学生们看在眼里、记在心头,在他的课堂上,孩子们总是专心致志地听、认认真真地学,努力以优异的成绩来回报他。

7年后,杨红军调入南腊完小工作。“南腊完小虽然是镇上的学校,但教学条件依然艰苦。”杨红军介绍,以前学校只有十几名老师,他既教数学,还要教美术、劳动等科目。在承担教学任务之余,杨红军和老师们还是学校的义务维修人员。学校的饮用水断了,他和同事一起步行到5公里外的山上水源地清理堵塞水流的树枝、枯叶;校园用电线路有了故障,他搭起梯子检查故障缘由……“学校条件虽然艰苦,但每当看到那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我便充满了力量。”杨红军说,从小在农村长大的他,深知知识对于农村孩子的重要性,如果不读书,孩子们很可能一辈子都走不出大山。

在调入南腊完小工作的那一年,由于教学成绩突出,杨红军还获评“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当时,他本有机会走出大山,调往县城里的学校,但他毅然决然地选择留在南腊完小,这一留,就是33年。

关于选择留下来这件事,杨红军至今不悔,他说:“南腊是生我养我的家乡,我热爱这里,我留下来,就是想让更多孩子走出去。”

他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

南腊完小的学生来自芒卡镇的6个行政村。有的学生家距离学校有30多公里的山路,周末放假往往留在学校。有的学生因父母常年不在身边,也往往选择在学校寄宿。为了更好地照看学生,杨红军很少回临沧市的家,他和妻子就住在学校的一间20平方米的宿舍里。平常,除了给学生上课,杨红军还要照顾孩子们的生活。周末,他会带没回家的学生到家里吃饭;男生头发长了,他取来电推子当起兼职“理发师”;学生生病了,他及时领着去就医……

杨红军至今仍记得1992年秋天的一个夜晚,学生晚休后,班里的几名女生匆匆忙忙跑来告诉他班上有位同学生病了,脚疼得不能挪动。杨红军急忙跟着来到宿舍,只见那名脚痛的女生已经半坐着靠在床边,直流眼泪,额头上也冒着汗。杨红军当即背起这名女生前往医院进行治疗,同时联系学生家长,直到家长来到医院后他才离开。

“这么多年,杨老师一直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南腊完小教师陈向前是杨红军的第一批学生,他至今仍记得自己上学时身体不好,家又离学校很远,从家里带来的中药,都是杨红军煎给他喝,从那时起他便有一个心愿:长大后也要成为一名教师。

“作为老师,对学生多一份呵护和关爱,学生就会对老师多一份信任。”春去秋来,杨红军用坚守与关爱“浇灌”了32届乡村学生,上千名孩子在他的教导下走出大山,改变了命运。每到假期,这群走出去的学生总会邀约回到学校看望杨红军,陪杨红军唠唠家常,给学弟学妹们讲讲他们与杨老师之间的往事,讲讲山外面那个更广阔的世界。“看到孩子们一个个走出去、过得好,我感到很欣慰。”杨红军说,他感谢这群学生,学生们的勤奋和进步让他的教育工作更有意义。

他是乡村永不熄灭的烛光

翻开杨红军的教学课本,每页都用红笔写上了满满的批注,比如章节必背知识点、重难点提醒、拓展知识补充……为了更好地教授学生,他除了认真备课,还主动向学校的年轻教师请教,通过不断学习,熟练掌握了电脑和电子白板等新教学设备。“现在学校教学条件越来越好,教师队伍也越来越壮大,我自身也要加强学习,跟上时代,才能给学生带来更优质的课堂。”杨红军说道。

由于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于工作,多年来,杨红军对家庭的照顾有些少,这也成了他的遗憾。“记忆中,我送孩子上学的次数屈指可数,甚至比送学生回家的次数都少。”杨红军回忆,女儿考上大学时,他高高兴兴地送女儿去学校,到了宿舍,他为女儿铺床,女儿不经意的一句“爸,印象中这还是你第一次给我铺床”,让他红了眼眶。而对于妻子周银芳,杨红军最想说的是感谢,“因为我工作忙,家里大大小小的事,基本上都是妻子在做,我的成就离不开她的大力支持和默默付出。”

40年来,杨红军为乡村教育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南腊完小教师肖海珍与杨红军一同工作多年,提起杨红军,她说:“杨老师对学生负责,对教学一丝不苟的精神激励着我们用心用情来培养每一名学生。”

40年来,杨红军坚守三尺讲台,培育一方桃李,用行动兑现了“我留下来,就是想让更多孩子走出去”的诺言。他是乡村永不熄灭的烛光,点亮孩子们的前行之路。今年8月,60岁的杨红军将要告别三尺讲台,他说:“我愿意继续做大山里的教育守望者,让更多孩子乘着梦想的翅膀,飞到更广阔的天地,去看山,去看海,去发现更好的自己。”(记者 漆世平)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