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号
开启辅助访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精神文明网 看首页 道德楷模 嘉言懿行 查看内容

26年,用青春守护“秘境之地”——走近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好人”梁春平

2023-12-4 16:16| 查看: 15488| 评论: 0|来自: 精神文明报

在日常巡护中看到大熊猫的憨态可掬,在陡峭山崖上欣赏岩羊的飒爽英姿,在溪流涌动间聆听四季的悄然变化……这些都是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大熊猫国家公园王朗片区(以下简称“王朗保护区”)巡护员梁春平的巡护日常。

1997年以来,梁春平始终坚守在野生动植物保护一线。他平均每年步行2000多公里,风雨无阻;他不断学习和积累知识,成长为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专家;他负责的王朗秘境之眼红外相机监测项目拍摄到的野生动物画面,多次在电视和网络平台播出,吸引更多人参与生态保护事业。

近日,梁春平荣登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好人榜”。

坚守初心的巡护员

立冬后的王朗保护区,皑皑白雪铺满大地,不计其数的动植物资源“讲述”着时间年轮的故事。

11月21日,天色未亮,梁春平早早起床整理背包,简单地吃过早餐后,便和队友一起前往豹子沟巡护。“巡护途中要记录、采集动物活动痕迹,检查红外相机设备情况,还要看看有没有偷猎野生动物、偷挖药材等情况。”梁春平说,在这片土地上,他已经度过了26年春秋。

王朗保护区始建于1965年,是全国最早建立的四个以保护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为主的自然保护区之一。“我父亲是王朗保护区的第一代巡护员,小时候跟着父亲去巡山,看到过很多野生动物,有时还会看到野生大熊猫的粪便。”梁春平说,受父亲影响,他对这片“秘境之地”也愈发好奇,1997年毕业后便选择回到王朗,守护保护区的野生动植物。

就这样,20岁的梁春平带着幼时玩耍留下的新鲜感和神秘感开启了26年的巡护旅途。“开始以为就是进山看看小动物,也挺好耍的。但真正开始走进山里,才慢慢懂得这份工作的艰辛与困难。”作为一名巡护员,梁春平每一次巡护都要在山里步行10个小时以上,每年平均要步行2000多公里的山路,区域内20多条相对固定的路线,他和队友每年至少要走4次。

时下,正值一年之中最难的冬季巡护期。梁春平和队友背着十几斤重的行囊,步行不到几公里便汗流浃背。“零下十几度的气温,越是流汗,越不敢停下,只要一停下来汗水就会结冰。”梁春平说,行走在群山之间,他们不仅要面对高海拔以及天气突变的恶劣环境,还要随时提防野兽。

“遇见野生动物,不仅有喜悦和激动,更有随之而来的巨大安全风险。”2016年12月的一天,梁春平与几位队友上山为监测野生动物种群动态的红外相机更换储存卡和电池,在下山的路上,他们碰上了野生大熊猫。“我们正走在路上,突然左边竹林中传出‘哼哧哼哧’的呼吸声,一转过头,一只鼻孔冒着热气的野生大熊猫朝着我们冲过来,我们本能的反应就是‘往前跑!往下冲!’一口气跑出了30多米远,发现大熊猫没有继续追赶后,我们才放慢了脚步。”回想起当时的惊险画面,梁春平至今仍心有余悸,“野生大熊猫虽然看起来憨态可掬,但却是标准的野兽,咬合力很强,根本不敢想象当时它如果追上来会发生什么。”

攀爬峭壁、穿越峡谷、直面野兽……梁春平无数次徘徊在生死一线,身体也因长年累月的风雨侵蚀患上了关节炎,即便如此,他保护野生动植物的初心却依旧坚定。26年来,他一直在王朗保护区322.97平方公里的巡护区域里追寻着野生动植物的踪迹。他说:“王朗保护区就是一个巨大的宝库,每一个物种都值得仔细研究,每一条生命都值得认真守护。”

动物监测的先行者

“每一次进山巡护,都是向自然学习的一次梦幻之旅。”多年来,梁春平一直保持着一个习惯,每次巡护结束回到驻地后,他总会花时间将当日的所见所闻写在自己的工作日志里。26年来,总共写满了多少本工作日志,梁春平也记不清了,但日志里的每一段文字都饱含着他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翻阅梁春平的工作日志,里面有不少关于两栖爬行动物的内容。梁春平介绍,为了丰富监测物种的种类,2006年,王朗保护区在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支持下,将两栖爬行动物纳入监测范围。当时,保护区内并没有这方面的专家,在巡护员岗位上走过10年的他第一时间主动争取到了前往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进行系统学习的机会。“这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系统性学习动植物保护研究相关的知识。”梁春平勇当两栖爬行动物监测先行者,不断丰富完善自身知识体系,还勇敢地克服了对蛇的恐惧。

在世界自然基金会的资金支持和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两栖爬行动物研究室的技术培训下,梁春平初步掌握了一些两栖爬行动物的知识。返回王朗保护区后,他连续17年主导实施两栖爬行动物监测,在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中,成长为保护区小有名气的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专家。

在开展巡护和两栖爬行动物监测的过程中,梁春平不仅为保护区提供了大量一手研究资料,同时还配合北京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高校在王朗开展科研工作,先后参与保护区科研监测与科研合作项目几十余个。值得一提的是,梁春平还先后参加过中国科学院大熊猫重点区域调查以及全国第三次、第四次野生大熊猫调查。

“既然做了这份工作,就必须做得更好更出色。”26年来,梁春平从一个山头走到另一个山头,从春夏走到秋冬,从20岁的年轻小伙走到了年近五十的“老大叔”。他激动地说:“王朗保护区现有60多种野生兽类,如今两栖爬行动物的监测种类已经达到了8类。”

绿色未来的守护者

“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在梁春平看来,保护动植物及其栖息地,是为了让它们更好地生存,从而营造出更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而好的生态环境,归根结底是为了人类能有更好、更健康、更绿色的发展空间。

“一共在野外放置了84台红外相机,正在陆续从回收的储存卡中导出拍摄的照片和视频,希望能有新的发现。”在采访中,梁春平表示,他近期正在整理秘境之眼红外相机拍摄的素材。

据了解,自2020年梁春平负责王朗秘境之眼红外相机监测项目以来,大熊猫、雪豹、赤狐等野生动物视频多次在电视和网络平台播出,在向公众展示大熊猫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和保护工作成效的同时,也吸引了越来越多人投身生态保护事业,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与此同时,为帮助保护区周边的老百姓实现绿色增收,梁春平和同事们还主动联系专家教授,为当地群众引进3000多株花椒树和品种优良的蜜蜂,并积极指导他们开展培育管护。经过几年的发展,如今不少人已经靠着种植花椒、养殖蜜蜂增收,有的村民还着手搞起了民宿,吃上了“旅游饭”。梁春平说,在这里,人与自然实现了和谐共生,这令他特别欣慰。

如今,早已成为了巡护员“老人”的梁春平,除了完成野外监测巡护任务,平时还有王朗自然教育讲师、王朗电站维修工、王朗救灾员等多重身份。

就在前不久的大熊猫国家公园(岷山)自然教育高质量发展会议上,梁春平受聘成为“平武县首批自然教育讲师”。其实早在几年前,梁春平便常常参与王朗保护区的科普自然教育研学课程,作为自然教育科普志愿者为大中小学生义务提供自然教育。“自然教育,不仅能让更多青少年认识自然、走进自然,还能让他们了解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刻含义。”梁春平说,守护自然的“接力棒”终将交到下一代手中。

坚守深山26年,梁春平守护的不仅仅是野生动植物,更是绿色未来。在采访即将结束时,梁春平说:“我热爱这片土地,我希望这里的一花一草都能肆意生长,希望这里的每一只动物都能自由奔跑,希望能有更多人参与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让这片土地上的一切都变得更加美好。”记者 漆世平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