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号
开启辅助访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精神文明网 看首页 文艺百花 艺文集萃 查看内容

让爱的语言在家庭教育中流动

2023-8-28 16:53| 查看: 8087| 评论: 0

2016年12月12日,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们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也就是古人说的“爱子,教之以义方”“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

当孩子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家庭便成了孩子开启人生之旅的启蒙第一站,父母责无旁贷的是孩子第一任老师,除遗传因素外,家庭教育对孩子健全的人格和人生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绝大多数孩子早年的成长经历和模式,会在其一生中不断翻版重演。而天下父母可以说大多数都是爱自己孩子的,他们倾注了所有的心血,把爱和希望放在孩子身上,给予了他们认为最好最有利于孩子成长、成才的爱的教育方式。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有的父母会感到挫败、焦虑,不被孩子接纳和认可?为什么有的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和付出,成了不孝子或白眼狼?为什么不同家庭的孩子有的开朗阳光、有的叛逆抑郁、有的自信自强、有的自卑懦弱,有的社会适应好、有的社会适应不良以致走上犯罪的道路?

近日,我读了美国临床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写的《非暴力沟通》以及多年的心理咨询经验,让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语言暴力对家庭教育的影响。书的开篇第一首诗标题就吸引了我——语言是窗户(否则,它们是墙)。我觉得这是一本可以帮助父母学会用爱的语言和孩子情意相通,成就孩子健康成长的家庭教育之书,是一本教你如何更好地说话,说不伤人的话,说更有智慧的话。

但是,由于缺乏了解和自我觉察,父母常常认识不到语言暴力带给孩子的伤害。书上写了两种暴力方式,一种是身体的暴力——这是一种显而易见的暴力;另一种是通过语言传递的精神暴力——它是一种看起不那么明显,却更为有害的隐蔽暴力。在家庭教育中隐蔽暴力主要体现在四种异化的沟通方式:即道德评判,指父母用自己的道德价值标准来评判孩子,进而作出对或错、正常或不正常、负责任或不负责任、聪明或愚蠢等等,通过语言给孩子贴上负性标签;进行比较,也是评判的一种形式;回避责任,指用“不得不”“他让我”“规定”等等,以这种表达方式来淡化父母个人责任;强人所难,指父母对孩子说话常常暗含着威胁,如果不配合,孩子就会受到惩罚等等。然而不幸的是,这四种异化沟通方式被好些父母披着“爱”的外衣,通过“语言”这种隐蔽的暴力伤害着自己的孩子。如果打人、身体虐待等危害程度明显和强烈,那隐蔽暴力的危害程度更持久弥漫,有的孩子终其一生也未能修复。

当一个孩子得不到尊重、接纳、理解和信任,感知不到父母的爱,内心的宁静会遭到破坏,逃课、叛逆、恶作剧或用更暴力的方式寻求或维护心灵的和平,这或许就是家庭教育中隐蔽暴力的蝴蝶效应吧。遗憾的是,受社会环境、社会文化等影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致使许多父母们很少反省语言暴力问题,很少蹲下来感受孩子的情感和需要,倾听孩子的心声,为了实现父母的愿望,满足父母的需求,孩子不得不按照父母说的去做,否则,他们就被贴上差劲的、失败的、不被人爱的标签,他们不得不被动地承受隐蔽暴力播撒在他们心灵上的种子。正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并终其一生受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

“当我们褪去隐蔽的精神暴力,爱将自然流露”,为了消除异化的沟通方式,让爱融入生活,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提出了一套解决方案,即沟通的四个核心要素,在他提供的方法基础之上,也为家庭教育中的父母提供了如何与孩子交流沟通的参考和借鉴:一是观察。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对于孩子的现状,父母只需仔细观察并清楚说出观察的结果而非评论的语言,因为观察和评论,孩子往往将倾向于听到批评而拒绝改变。二是感受。表达体会和鼓励孩子的感受,不仅可以促进亲情,还有利于心理健康成长。三是需要。如果父母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孩子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父母能直接说出自己的需要,孩子就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四是请求。在表达观察、感受和需要之后,父母提出的请求要具体,避免抽象或含糊的语言,让孩子不知所措,同时注意是请求非命令。

父母的教育与孩子的状态息息相关,学会改变沟通方式是自我转变的重要开端。让爱的语言在家庭教育中流动,让尊重、理解、欣赏、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贪婪、憎恨、偏见、怀疑和敌意来主导生活。(作者:四川南充恒通电力有限公司高坪分公司 陈晓燕)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