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号
开启辅助访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精神文明网 看首页 书香坊 精彩书摘 查看内容

平民教育的真义,在于信念和躬行——评长篇传记文学《晏阳初》

2022-1-19 14:53| 查看: 275467| 评论: 0|来自: 精神文明报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四川巴中城西的柳津桥写下了千古名篇《江亭夜月送别》。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晚唐的杰出诗人李商隐也在巴中写下了这样一首有关离别和展望重聚的诗篇。

1903年,时年13岁的巴中男孩晏阳初在兄长的陪同下,徒步前往阆中求学。他这一次没有写下诗篇,以后若干次往返巴中也未有类似的诗作。但他最终将以自己的实干在中国历史上留下大名。

晏阳初在结束阆中的学业后,被推荐至成都就读,之后转入香港圣保罗书院,后又远渡重洋,先后就读于耶鲁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许多华工来到欧洲战场。1918年,晏阳初赴法国,义务为华工做翻译、代写书信等。他发现这些人既不愚笨也不粗鲁,只是没有机会接受教育,于是创办了华工识字班,编写识字教材并进行讲授,由此走上了平民教育之路。

学成归国的晏阳初于1923年担任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干事长。他在国内开展了20余年的平民教育运动,1929年更是举家迁往定县(现河北保定所辖的定州市),以确保平民教育运动不脱离基层,能够更加深入地为缺少文化教育机会的底层农民服务。平民教育运动的深入推进,使之逐渐增加了为底层农民赋能(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农业科技知识、育种知识)等内容,并就改善乡村生活生产水平,比如推广清洁饮水等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

如果我们深入分析晏阳初的教育观就会发现,他所提出的人才观念、平民教育思想和实践方法,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也具有价值。举例来说,晏阳初一直强调平民教育不能满足于推广读书写字,而是要将生计教育、公民教育、卫生教育等纳入其中,要从学校单一的据点式教育扩散到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晏阳初坚信,具有知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团结力“四力”的民众才是新民,才能真正意义上推动实现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运动在国际上产生了极大影响。20世纪50年代后,晏阳初曾任国际平民教育活动委员会主席,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传播平民教育思想,指导开展平民教育活动,取得了巨大成就,被誉为“国际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运动之父”。

东方出版社近日出版了同样自巴中走出的知名作家苗勇撰写的长篇传记文学《晏阳初》。这部作品饱含深情而细密地展现了晏阳初先生的一生。通过作者的刻画和叙述,读者可以通过大量的细节,尤其是晏先生幼时在巴中乡土环境中经由长辈尤其是母亲的教诲树立远大志向,多次步行往返巴中与成都、阆中等地,更加深入地接触贫苦农民,进一步强化了同情农民和帮助农民的情怀,一战期间援教华工为后来的平民教育运动积累了经验,坚持下沉到乡村一线为乡民服务,晏先生的平民教育活动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引发的强烈反响,等等,对其高洁人格、坚韧意志及毕生践行的平民教育观有一个非常全面的展示,让读者能够从晏阳初先生的耕耘和伟绩中获得激励,映照自我,勉力前行。(郑渝川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