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传千年光影 享非遗“皮影”之美
为进一步促进非遗的传承和发展,增强青年人的文化自信,8月22日,青海省西宁市大通青年夜校第八期“传千年光影 享非遗之美—皮影戏课程”顺利开展。共有25名青年朋友积极参与此次夜校课程。
皮影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又称影子戏、羊皮戏,也叫“灯影戏”,在青海还叫“唱影子”,是一种用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据《大通县志》记载,皮影戏从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传入青海,与河湟当地的方言、习俗、审美文化等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河湟地方文化特色的河湟皮影戏。
本期青年夜校邀请到大通县皮影传承人李彩亭老师进行授课,李彩亭老师向大家介绍了中国各地皮影戏的历史起源、分类以及工艺制作过程,让大家了解到皮影匠人完成一个作品耗材高、耗时长,每一步都需要注入全部精力。老师让大家从唱词开始学习,到伴奏乐器的亲身体验,再到皮影作品的切身操作,一盏灯,一块幕布,一个个精致的彩色人物、动物皮影便活灵活现地出现在青年学员面前。青年学员纷纷带着好奇心走进幕后,体验皮影戏的表演手法,学员们手中上下翻转,来回跳跃,用夸张、幽默、神奇变幻的表演,深刻体会到了非遗技艺的魅力,激发了现场青年学员们的浓厚兴趣。
通过本次青年夜校课程,青年学员们近距离观看皮影、亲身体验皮影,深刻感受到皮影艺术的悠远绵长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下一步,共青团大通县委将持续以“青年夜校”为载体,聚焦青年的现实需要,持续推出更多非遗类型的课程,满足青年群体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并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力量。(张忠祥)
文明新观察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