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铸魂,文明塑形!四川战旗村入选中国文明乡风建设十大优秀案例

2025-10-29 12:17:00 来源:精神文明网

分享到手机

  精神文明网讯(记者 罗园)“能在中国文明乡风大会上分享战旗村的实践与思考,我倍感荣幸也倍加珍惜。2018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亲临战旗村看望我们,肯定我们‘战旗飘飘,名副其实’,并提出农村发展‘不单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文化生活也要搞好’的殷切嘱托……”10月29日,中国文明乡风大会在陕西延安开幕。战旗村党委书记高德敏在主会场作交流发言。

  在主论坛成果发布环节,大会发布了中国文明乡风建设十大优秀案例,《战旗村让党的思想旗帜高高飘扬》文明实践案例入选。

战旗村党委书记高德敏在中国文明乡风大会上作交流发言。受访者供图

  谈及文明乡风建设,高德敏对记者强调:“关键在思想引领,核心在群众参与,重点在创新实践。”战旗村近年来的探索,为各地乡村推动文明乡风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为探寻荣誉背后的实践密码,记者走进“全国文明村”战旗村。

战旗村。罗园 摄

战旗村。罗园 摄

  思想引领,理论宣讲接地气

  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落地生根,关键在于让理论走近群众、贴近生活。

  几年前,战旗村村民普遍种植苗木,认为“种粮费力不赚钱”,粮食种植积极性不高。面对这一困境,高德敏带领村干部走村串户,用“家常话”解读“大政策”。

  “超市里的粮食可能断供,要是国家粮食依赖进口,遇到特殊情况大家就要饿肚子了!”一次次田间地头的谈心、一场场院坝里的宣讲,让村民逐渐认清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全村最终恢复600多亩粮食种植土地,筑牢了粮食安全的乡村根基。

  为让理论宣讲更具针对性,战旗村精心打造“大专家+土专家” 双轨宣讲队伍。依托四川战旗乡村振兴培训学院,与清华大学等高校深度合作,聘请专家名人、三农学者组建专家宣讲团,通过访谈、互动、研讨等形式,开展文明乡风、新农人培训1100多场,覆盖全国11万多人次。

  同时,从村社干部、返乡人才、村民代表中选拔50余名本土讲师,成立村民工作室,他们用“方言土语”结合村庄变迁、邻里故事,将党的理论转化为“听得懂、用得上”的致富经。

  战旗村还通过“暖心茶馆”“坝坝会” 收集村民需求,编印乡村振兴系列丛书与案例集,让宣讲内容精准对接群众期盼。

高德敏为村民讲政策。受访者供图

  55岁的村民李明全对此深有感触。李明全喜欢用抖音分享乡村生活,但苦于拍摄技巧不足、粉丝转化率低。2023年,村里收集到村民对新媒体技能的需求后,立即邀请专业人士开展视频拍摄、剪辑及电商直播培训。

  如今的李明全,抖音粉丝量已突破15万,橱窗里上架了家乡特产,他笑着告诉记者:“不仅学到了技能、增加了收入,还能给家乡代言,这就是理论学习带来的实实在在好处!”

  创新实践,阵地建设育新风

  深秋时节的战旗村,晕染出一幅宜居宜业的乡村振兴诗意画卷:干净宽阔的柏油路串联起白墙青瓦的川西民居,花木清香与田间稻香交织弥漫。乡村十八坊内,布鞋纳线、蜀绣飞针等非遗技艺在匠人指尖流转,郫筒酒的醇香与郫县豆瓣的酱香萦绕鼻尖;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政策宣讲、技能培训等活动热火朝天,让文明新风在互动实践中浸润人心……

乡村十八坊。罗园 摄

  “早在70年代末,我们战旗村就有了酒坊。你们看,这些模型就再现了当年工人们酿酒的场景”……在乡村十八坊的战旗酒坊内,67岁的厂长冯忠会正声情并茂地为游客讲述酿酒历史与乡村变迁。

学生走进初心馆开展研学活动。受访者供图

  作为拥有40多年酿酒技艺的手艺人,经过村里的本土讲师培训后,他不仅能讲解酿酒技艺传承,更能结合党的乡村振兴政策,阐述“守艺就是守心、传承就是发展”的深刻内涵。

冯忠会为游客讲述战旗村酿酒历史与乡村变迁。罗园 摄

  近年来,战旗村始终牢记使命、感恩奋进,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核心,整合乡村振兴学院、战旗初心馆、天府农耕文化博物馆等优质资源,构建“1+N”连点成片的阵地体系,让党的思想旗帜在这片热土上高高飘扬。

  10多个特色实践点位串起多条研学线路:在郫县豆瓣博物馆,游客能从百年酿酱工艺中读懂“诚信为本”的经营之道;在蜀绣坊,能从针线流转中感受传统文化的传承力量。依托这些阵地,群众在参与中感悟理论魅力、提升文明素养。

战旗大舞台。受访者供图

  为让理论传播更具感染力,战旗村不断创新文化表达形式:拍摄电影《战旗飘飘》、创作歌曲《春风吹进战旗村》,让党的思想融在故事里、唱在歌声中;举办 “在希望的田野上”乡村音乐季、“村毽” 公开赛、新春拔河比赛等活动,让村民打破“小家”隔阂,在欢声笑语中凝聚共识。

  顺应互联网时代趋势,战旗村还打造“互联网+理论传播”平台,学院官网、微信公众号定期更新政策解读,“一堂好课”系列线上精品课随时可学,村民田间休息时刷个视频,就能知晓“党的创新理论讲了啥”,真正实现“理论学习不打烊、文明传播无边界”。

  群众参与,文明实践添活力

  72岁的新村民刘彦是战旗村文明乡风的见证者与参与者。2017年,她和老伴从东北退休来战旗村看房时,不慎丢失装着退休金的背包,村委会发动全村寻找,不到半天就完璧归赵。“这里的民风太淳朴了!”刘彦当即决定定居,如今她已成为战旗村乡村振兴文化艺术团副团长,带领村民开展各类文化活动。

  为激发群众参与热情,战旗村深化“高校+支部+农户”志愿服务品牌,连续19年组织大学生进村入户,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白天一起下地劳作、整治环境,晚上宣讲政策、传授知识,形成“大学生传理念、村民教实践”的双赢局面。

战旗村深化“高校+支部+农户”志愿服务品牌,连续19年组织大学生进村入户。受访者供图

  战旗村还创新推行“文明实践积分制”,让文明参与从“要我参加”变成“我要参加”。积分激励之下,村民参与文明实践的积极性显著提升。

  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积分兑换柜前,管理员王友媛每天忙着登记积分:“洗衣液 300 积分、大米 200 积分……”村里明确积分规则,将村民参与矛盾调解、环境整治、文化宣传、志愿服务等内容纳入积分管理,攒够了积分就能换日用品。

“文明实践・院坝微党校”活动。受访者供图

  村里不仅有常规的党员、青年、巾帼等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还结合实际组织修理、理发、竹编等能工巧匠成立了邻里互助文明实践小分队,为居民提供“点单式”服务。战旗村结合优质资源年均开展100余场文明实践活动,渐渐地,村容村貌靓了,乡风文明美了。

村民和游客参与文明实践活动。受访者供图

  从理论宣讲到阵地建设,从积分激励到群众参与,战旗村正以“走在前列、起好示范”的担当,让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动力,书写着新时代文明乡风建设的崭新篇章。

编辑:杨均

文明新观察   关注我们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精神文明报社版权所有蜀ICP备19005180号-2 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