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号
开启辅助访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精神文明网 看首页 道德楷模 榜样大家看 查看内容

“通往深山的路,我将一直走下去”——记2021年度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最美志愿者俞斌

2022-7-11 17:03| 查看: 13590| 评论: 0|来自: 精神文明报

俞斌家写字台的一个抽屉中,数百张火车票、汽车票的票根整齐摆放,这些票根是他在近30年的时间里奔忙在扶贫助学路上的最好见证……

俞斌是江苏省无锡市堰桥高级中学的一名退休教师,也是无锡市俞斌公益助学爱心工作室的负责人,曾获评“中国好人”、江苏省道德模范。今年5月11日,2021年度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名单公布,俞斌获评2021年度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最美志愿者。

“他们的眼神中满是求知的渴望”

1946年,俞斌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农村家庭,家中有八兄妹,身为长子的他曾多次辍学,很早便饱尝贫穷的滋味,艰难的成长经历使他在参加工作后对贫困家庭的教育问题格外关注。

1994年3月的一天,俞斌在一张报纸上看到了“希望工程”宣传海报,画面中,失学女孩苏明娟那双充满渴望与期盼的大眼睛,深深地触动了他的心。他回想起自己在少年时辍学的经历,夜不能寐,于是填写了结对救助志愿表,加入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的“希望工程1+1助学行动”,与贵州省开阳县立京小学失学半年多的刘章武结成了“对子”。当时月工资收入只有300多元的他,第一次就汇出了400元助学款。

贫困山区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1996年的夏天,俞斌背着一大包衣物踏上了去贵州的列车。为了多节省些钱,他不睡卧铺坐硬座,整整坐了两天两夜。途中,他饿了就啃自带的干粮;渴了就喝火车上的自来水。乘火车到达贵阳后,他又乘汽车颠簸了3个多小时,终于在黄昏时分到达了开阳县龙岗镇杨家山村。

到达杨家山村的第二天早上,太阳刚刚爬上山头,俞斌便在村长的陪同下来到了立京小学。学校没有围墙,也没有操场,只有一排破旧的矮平房,校长、老师和孩子们早早地在校门口列队,看到俞斌,校长从怀里捧出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孩子们纯真而充满期待的目光注视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那一刻,俞斌的脸上有两行热泪淌了下来。

“升完旗,孩子们转过身来围住我,他们的眼神中满是求知的渴望。”俞斌告诉记者,正是这次经历坚定了他扶贫助学的决心。他临时取消了到黄果树瀑布景区旅游的计划,除了留下回程车费外,将身上的1000多元钱全部拿了出来,并再次和刘章武家庭签订帮困协议书,不仅帮助解决刘章武上学的费用,还担负其家庭购买种子、化肥、农药等各种费用。一年后,刘章武一家在信中感谢俞斌,因为得到了俞斌的资助,他们家中的烟叶、油菜籽丰收,成功脱贫。

30年来,俞斌三达西藏、四进新疆、九下陕川、十上云贵,近200次进鄂豫皖大别山、数十次赴鄂豫赣桂湘川滇等地,爱心足迹遍布全国20多个省(区)180多所学校,一个个濒临失学的孩子在俞斌无私的帮助下重返校园。

“每天省下几元钱,就能多帮助一个失学孩子”

很多孩子因得到俞斌的资助改变了命运。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梅花镇的张都,8岁时父亲因重病去世,母亲改嫁后,张都跟随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小学毕业时,张都以全乡第二名的成绩考入中学,却因交不起学费面临辍学。

俞斌在得知张都的困境后,立即寄去了500元钱和一些日用品,并把张都纳入自己的资助范围。2000年,张都又以全镇第三名的成绩考取了泗洪中学,然而高达几千元的学费又一次让他陷入困境。此时,俞斌的妻子因患食道癌刚刚去世不久,为给妻子治病,家中的积蓄已经花光且负了债,但在接到张都“求助信”的第二天,俞斌还是找亲戚借了钱寄给了他。

俞斌借钱资助张都的事感动了村里的私营业主王建荣夫妇,夫妻二人找到俞斌,主动承担了张都读高中及大学的费用。如今,已硕士研究生毕业多年的张都在无锡一家国企工作。

2018年11月,俞斌遭遇车祸,住院半个月,从重症室转到普通病房后,放不下扶贫助学工作的他从医院悄悄回了家。

30年来,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俞斌一直倾尽所能地帮扶贫困学子。他的助学事迹被媒体报道后,越来越多的求助信息向他涌来,尽管再艰难,他也没有拒绝。生活中,吃,他只求填饱肚子;穿,他只求暖着身子。他说:“每天省下几元钱,几个月下来就可以多帮助一个失学孩子。”他几乎不添置衣服,从头到脚总穿着儿子和别人送的“二手货”;每次理发,也从不超过5元钱。

在俞斌70多平方米的家中,没有高档家具,直到2005年还在使用14寸的黑白电视。他向毕业班学生和家庭发出倡议募捐旧书、文具、衣服、玩具等,双休日一洗就是几十件衣服,晒干打包后寄给那些需要帮助的贫困学子。

助学之外,俞斌还力所能及地为受助对象的家庭减轻生活负担。每年的4、5月份,他几乎都会去皖南石台县或者皖北大别山山区做义工;他每年还会购买常用药品送到缺医少药的贫困山区和农村。

“孩子们的笑脸,足以融化我的辛劳和艰苦”

2006年,退休后的俞斌发现周边村庄里生活着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失依、随迁儿童,他们中有很大一部分孩子存在营养不良、缺少关爱等现象。于是,每到双休日的中午或晚上,他会喊这些孩子到家里来,请他们吃一顿自己烹制的饭菜。

一开始,俞斌只是邀请几个农民工子女来家做客,他发现:孩子们的胃口特别好,肥肉也能吃好几块。俞斌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这激发了他创办“双休日爱心餐”——每次少则一、两人,多则三、五人,邀请来自不同学校、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来他家里就餐,几年来从未间断。

这些年,“双休日爱心餐”活动覆盖的范围越来越广,并扩至地震灾区、大山深处和贫困农村地区。“秋冬季节,我出去走访会在保温盒里装上肉和冰,到了当地烧给孩子们吃。”俞斌说,和孩子们边吃边聊,既能填饱他们的胃,还能抚慰他们的心。每年寒暑假、节假日,他还会接待来自贵州、四川、陕西等地的留守儿童来无锡度假。

2015年10月22日,以俞斌名字命名的“俞斌爱心助学工作室”在无锡挂牌成立。工作室采取“工作室+志愿团队+专业服务机构”的方式,以项目专业化助推街道爱心助学队伍的建立、培育和壮大。工作室成立后,不仅担负扶贫助学任务,更有针对贫困失学儿童的情商培养而制定的“增智助学”和“养志助学”套餐项目。

这些年,俞斌结对资助贫困学子1100余名,募捐衣物上百吨,发出爱心包裹近800个,援建爱心书屋11个;个人出资助学费用累计40万余元,长期结对学生600余名。他影响带动爱心人士捐款捐物不计其数,受益人数超5万人。

今年,俞斌已经76岁了,他依然奔走在扶贫助学路上。他说:“一路走来,尽管困难重重,但孩子们的一张张笑脸,一声声‘爷爷’、一个个拥抱,足以融化我的辛劳和艰苦,我无悔当初的选择!生命不息,助学不止。通往深山的路,我将一直走下去!”(记者 胡桂芳 实习记者 罗园)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返回顶部